1.学龄前的儿童缺乏理智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,不懂得擅自拿他人东西属于不好的行为,也分不清借东西和偷东西之间的区别,所以有时不经意间把幼儿园的蜡笔拿回家,或把别人家的玩具拿到自己家。小学生知道物物交换,知道不应该擅自拿他人的物品,但有时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,忍不住把别人的东西拿到自己家。
 
2.10岁左右的孩子,非常清楚不应该擅自拿他人物品的道理,但有时出于寻找刺激或模仿其他小朋友,故意把他人物品拿回家。
 
3.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意识中鼓励孩子偷窃的事实。孩子偷东西时,如果家长放之任之、置之不理,就等于是纵容孩子。家长是孩子的效仿对象,家长的一言一行,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。比如家长把办公用品拿回家(笔、复印纸等);没得到他人允许的情况下,抄袭他人资料等。看到家长的这些举动,孩子会认为小打小闹不会引发任何问题。
 
4.有些孩子因为没钱买自己喜欢的物品,不得不去偷窃。
 
5.为了在同龄人面前显示自己大方、泰然自若,或者见其他朋友已经把东西偷到手,感觉自己没面子,或者自己也想加入那个朋友群时,孩子会偷窃。
 
6.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;为了冲刷被人遗忘的感受;为了摆脱不理想的成绩压力;为了试探和对方的关系;为了表现讨厌、嫉妒、竞争心理,孩子会偷窃。
 
7.缺乏家长的关心、惦记和爱的孩子会偷窃。
8.偷窃和精神疾患有密切关系。比如患有忧郁症、注意力不能集中、过激的行动障碍、品行障碍、滥用药物、智力低下、学习存在障碍,大脑有损伤等情况,孩子会偷窃。